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二、多种渠道开发人才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60小说网]https://m.60xsw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(四)下挖。就是发现、使用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新素质分子,为他们清障拆卡,让他们领路示范,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。主要抓了两个方面:
一方面,抓好基层班子调整。去年,基层班子普遍进行了调整,但在政治敏锐、工作创新、文化、年龄等方面仍显得不适应。我们本着全面调整、逐步进行的总原则,不搞阶段突击,不限具体时间,成熟一个调整一个,看准一个调整一个,已从两万多个专业户、重点户中,培养新素质分子17人入党,32人进入村党支部,41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,1500多名党员家庭成为专业户、重点户,为基层班子增加了活力。
另一方面,抓好新素质分子致富示范。通过典型,激发广大群众生财致富的活力;通过宣传、座谈、现场观摩活动,使干部群众大开眼界。西关农民王小辈在全县第一个建起大型温室,一年四季瓜菜常鲜,一亩地收入5000多元,高出常规栽培十几倍。南岗乡一个十八九岁的女青年,学得一手木工手艺,还带了两三个徒弟,月收入不下千元。城杨庄养鸡专业户刘成永,大胆摸索,从小到大,逐步发展起孵鸡、育雏、产蛋、销售一条龙,发展成为30多户参加的联合体,1983年获利7万元。今年又承包了连年亏损的县机械化养鸡场,计划几年内发展为省育雏中心,成为自成体系的区域联合系统。通过这些典型,群众信服地看到,行行有出路,业业能致富。针对这批新素质分子水平尚需提高的情况,计划举办新素质分子学习班,组织他们学方针政策、学经济理论、学管理知识,助他们一臂之力,促他们更进一步,发挥他们在一村、一乡、一县的示范、领路作用,串一线,带一片,搞活全县经济。
(五)近补。就是根据目前工作需要,搞好在职干部职工的文化补习、知识更新、培养提高工作。
现在,商品生产和各项工作内容新、发展快、要求高,干部职工普遍感到不适应,这就有一个亟待提高的任务。我们从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入手,积极搞好职工教育工作。坚持“学习与工作并重、使用与培养挂钩、当前与长远结合”的原则,调动全社会力量,采取业余教育、在职短训、脱产轮训、选送代培等多种形式,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、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。全县有2106人参加了文化补习,760人参加了电大、函大、刊大学习,已有538人大专单科结业,14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。在职业教育方面,开办了农机、农技、教师进修学院,机械、会计、商业、外语短训班,训练各种技术人员6670人,培养了40多名初级外语人才。还输送43人参加了大专院校和省、地有关部门举办的进修班。一批干部职工得到了培养提高,老知识分子的知识、技术得到升华和更新。县医院医务人员先后写出16篇学术论文,分别在全国或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,在部、省、地三级学术讨论会上作了专题报告。教育战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进修培养,已有90%以上的老师闯过了教材教法关。
(六)远育。就是用发展眼光和战略观点抓好教育,重视智力投资,搞好人才培养。主要抓了三个方面:
一抓正规教育。从调查研究入手,以改革精神为指导,认真抓了教师队伍整顿、教学条件改善、教育体制改革、教材教法研究工作,致力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,多出、快出、出好人才。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为教育事业开口子,在规划、决策、安排上为教育事业让位子,在会议、行文、工作上为教育事业吹喇叭。县委、县政府的号召,干部群众的拥护,使全县初步掀起了教育热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,全县普查修缮了危房,添置了一批桌、凳和教学设备,拨出专款建起了一中教学大楼及配套设施。集资187万元全部用于乡、村两级中小学教育,东叩、七吉、十里铺、郝家营等村盖起了教学楼,全县学校基本实现了“四有两无”。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,还抽出力量转办、筹备了新安农中、北楼农技校,研究了发展商业、司机等职业学校的规划。现在校风日正,教育质量不断提高,涌现了全国“五讲四美、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”解放街小学和一批先进中、小学校。
二抓民间办学。随着广大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的转移,在我县兴起了一股民间办学热。在办学校已有32所,涉及无线电、钟表、剪裁缝纫、工程建筑、制镜、木工、美术7个专业。学生来自本县、本地区和北京、内蒙、新疆、吉林、湖北等13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在校学生1315人,已毕业学生2304人。还有10所学校在筹备开办中。据粗略统计,60%的毕业学员开了业。新疆博乐县秘秀园不远千里前来求学,三月期满,学成艺就,回去后就办起无线电技校,登上了讲台。这些学员已成为民间办学、商品生产、社会服务的一支生力军。民间办学这一新事物在我县迅速发展,一是民间热情高,二是管办放得宽,县委、县政府采取了大开绿灯、热情支持、积极管理、加强指导的方针,在简化审批手续、解决办学困难、检查办学质量、指导业务开展几方面做了推动和促进工作。从初步实践中看到,民间办学的路子是对头的,有着强大的生命力,因为它适应了实现社会化、专业化生产的需要,适应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需要,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。
三抓官民结合,选送代培。小马村为发展村镇工业,建立一支永久牌的农民技术队伍,通过严格考试,选拔了20名农村青年到西北大学学习。学成回村后,将担任“三氯异氰尿酸”项目生产技术骨干。小马村的创举,为农村培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子。
二、多种渠道开发人才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